第12没有家底 (第2/2页)
“由于两税上缴铜钱,老百姓只有稻谷哪有铜钱?豪族大户趁机囤积铜钱,卖高价,致使粮食被贱卖,粮价极低,四十文一石比比皆是,百姓失去了种田的动力。战乱一起,粮价又上涨到没人买得起,里外里都是豪族大户赚钱,百姓被逼到了绝境了。”
“再有,自实行两税之后,田地买卖再无监管,兼并日益严重,全县的好地都在大族手里。”
“我们来的路上不是有很多荒地吗?”
“是有很多荒地,可是那些地远离河道,浇灌困难开垦的成本很高。”
“周长史,马上给赵节帅去信,跟他借粮借钱,具体需要多少,你计算一下,要能坚持到秋收。”
“好,我马上就办。”
“等下,多借点粮食,反正他襄阳城里粮食多。”
“好的。”
周宽知道,李裕借粮肯定没问题,谁让人家马上就是赵家乘龙快婿了呢?!
“咱们库房里有没有兵器铠甲呀?”
“这个……殿下,南阳是有些兵器铠甲,可都比较陈旧。”
“哦?为什么?”
按理说,南阳的府库里应该有大量的兵器和甲胄。因为南阳从汉朝开始就是全国的冶铁中心,全国大部分地区的铁器都是南阳打造。南阳造的兵器号称“宛作”,兵器锋锐,质量上乘,一直是军中追捧的利器。
主要原因是南阳发明了“球墨铁”,号称以铁代钢,这样的工艺比欧洲早发明了一千多年,现代“球墨铁”依然是铸造高强度零部件的材料。
虽然唐末这里的冶铁官作规模小了很多,可府库里的兵器应该不少。
“咳咳。”司仓一阵咳嗽。
“殿下,以前的存货都被朱全忠搜刮走了,还把南阳的工坊匠人掠走了不少。”
“这两年周长史才从襄阳城调来了一些匠人,维持基本的农具打造和维修,至于仓库里的那点兵器还是从襄阳调运来的。”
李裕听到这话,心里凉了半截。
没粮没钱没兵没地,现在除了两万老百姓和一些大族富户,他可以说是一穷二白。
把俩老头打发走,李裕这才问周宽。
“长史,难道南阳周围还有什么匪盗吗?”
“殿下,在南阳的北边有伏牛山。此处在两年前有一伙贼人落草为寇,经常南下向城劫掠,有时候也会深入南阳。所以我才从穰县和襄阳运了些兵器,以备万一。”
嘶~~~
李裕脑袋一下就大了,他现在不仅是一穷二白,还有匪盗之患。
“这伙人有多少?”
“说起来也不是太多,只有千把人,可是他们装备精良,训练有素!”
“哦?可曾招安?”
“节帅的意思是要招安,刺史认为必须剿灭,马上要开春了,估计他们又要下山了。”
“嗯,我知道了。”
李裕在墙上挂着的地图上看了半天,发现这伙人竟然把老巢放在了银沙岭。
“长史,这银沙岭是不是冶铜之处啊?”
“是。十几年前,确实是冶铜之处,后来战乱一起,这里的人被多次裹挟从贼,剩下的一些人也被裹挟去了汴州。”
李裕听的一阵牙疼。
这伙贼人要坚决剿灭,这是个金矿啊,铜料就是铜钱,怎么能让贼人霸着呢?
必须拿下。
“光借粮也不行,还得有配套的举措,不然就是到秋打下粮食也不够吃。”
“是啊,殿下。一个是现在的浇灌地太少,这些年水利缺乏修缮,很多灌渠都坍塌了,也没钱修整。”
“还有一个就是当地大户不交税。”
“我知道了。”
李裕来回的走了几圈,然后对周宽说道:“现在要进入二月了,进行灌渠修整吧,以工代赈,让他们都去修渠。”
“好的。”
周宽赶紧研墨,把李裕说的话记录下来。
“第二点,我们搞个垦荒令。”
“垦荒?”
“对。凡是来南阳垦荒的人家只要到国府报名即可,不限户籍。”
李裕说着自己的想法,周宽则刷刷的记录。
“每人可垦荒三十亩,男女老幼皆有田,以实际垦荒数授田。”
“三年内不收租税,三年后二十税一。”
“种子、农具、耕牛皆由国府提供。”
“鼓励购买耕牛,国府给予补贴,每头牛补贴十五贯。”
李裕这话,让记录的周宽心里一颤。
这,这是善政啊!
这消息要是传出去,怕是周围州县的百姓会蜂拥而至。不仅如此,那些大户手里的佃户们,谁还种他们的地啊?
“这样,你先去借粮,先借十万斛,也可以更多,钱么,你跟他说,我们用铜料和他换。”
李裕知道,襄阳城里有铸钱坊,只要有铜料,那就是大把的钱。
“哎!”
周宽知道李裕在打什么主意,一定是盯上了银沙岭。
“把国府和王府的人员定下来,县衙的原班人马要是可靠就直接转过来,临时先用着。”
“还有,把本县的大户都召集起来,我要宴请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