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一十七章 南洋半岛战略启 (第1/2页)
大楚帝国对南洋半岛地区的大开发计划,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计划,包括一连串后续的城区、交通设施以及水利设施、医疗设施等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
同时还需要提前安好后各行政区域划分,官员安排。
这些都涉及到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的资源安排。
毕竟大楚帝国对南洋半岛的开发,并不是说直接占领后维持殖民统治就行的。
大楚帝国是打算把整个南洋半岛地区,当成未来的本土进行开发的,以求让南洋半岛地区,成为大楚帝国未来的重要经济农作物,比如橡胶以及各种水果,还有最重要的大米的来源地。
南洋半岛地区尽管有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是当地气候其实很不错,对部分农作物的生产是非常有利的。
尤其是水稻。
一年三熟可不是开玩笑的!
当然了,前期是要先把水利设施给解决了,要不然当地一下雨就洪涝,也没办法大规模种植粮食啊。
总结起来就是投资不小,但是投资进去了未来的收益也非常大。
这一点大楚帝国在安南地区的升龙省、顺化省已经得到了证明,尽管大楚帝国为了解决当地,尤其是红河下游地区、湄公河下游的洪涝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修建了大量的水利设施。
但是这些水利设施修建出来后,当地的大量土地却是瞬间变成了最上等的良田,粮食产出量非常高。
目前这两个南方的新省份,准确的说是红河沿河平原、湄公河下游平原地区已经成为了大楚帝国在南方地区的新产粮区以及粮食输出区。
如此情况下,后续大楚帝国如果能够拿下暹罗和缅甸的话,同样也能够大规模的开发暹罗地区的中北部平原以及湄南河平原地区,这两个地区的自然条件非常好,本身就是暹罗地区的重要产粮区。
如果再把水利设施修起来,那么粮食产量还能再翻几番,成为帝国新的南方粮仓。
缅甸南边的尹洛瓦底江三角洲地区,也是南洋半岛地区最为重要的产粮区之一,占据了整个缅甸地区半数以上的粮食产量。
原时空二战之前,缅甸地区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稻米出口国,每年出口的稻米占据全球稻米出口总数的百分之四十以上,乃是名副其实的稻米出口大国。
而这些出口的稻米,基本都来源于缅甸南部的尹洛瓦底江三角洲地区。
由此可见该地的重要性!
当然了,这说的是发展潜力,如果只说现在的话,上述红河三角洲、湄公河三角洲、湄南河三角洲、暹罗北部、缅甸尹洛瓦底江三角洲这些地区哪怕全部都加起来,其粮食产量也远不如大楚帝国一个辽东省!
就算是真正发展起来了,其实也比不过大楚帝国的很多省份,比如大楚帝国投资巨资进行东北大开发的东北地区,整个开发计划,那可是奔着年产五千万吨粮食去的……这可是没有化肥以及杂交水稻的年代!
年产五千万吨粮食很恐怖的!
按照人均四百公斤的标准,足以养活一亿两千五百万人口!
而上述南洋半岛地区,哪怕是得到了充分开发,在没有化肥和杂交水稻的当代,帝国农林部预计粮食产量也不过四千万吨而已。
很多人会有个错觉,觉得南洋地区才是产量大国……实际上不是,南洋地区的很多国家虽然是粮食出口国,但是他们的总产量其实都不咋地。
后世越南地区粮食产量、泰国粮食产量、缅甸粮食产量,基本都在三四千万吨左右,而后世华夏地区,随便拉出一个省来都是差不多这个数字,甚至更多。
比如后世华夏第一大粮仓黑龙江,年产粮食可是七千多万吨,这说的可不是一整个东北,只是一个黑龙江省!
排名第二的是中原河南,有六千多万吨!
而很多人印象里只是一片大草原和沙漠,不出产粮食的内蒙,年产却有将近四千万吨……全国排名第六!
传统的江南鱼米之乡江苏,后世现代粮食产量其实不高,其实只有三千八百多吨,湖广之一的湖南更少刚好就三千万吨左右……当然了,这个不是因为地形气候不行,而是缺乏现代大规模种植技术,农民不种粮食转种各种经济农作物,甚至直接抛荒的原因。
这种情况在大楚帝国里其实也存在!
在目前的大楚帝国里,包括江南省在内的泛江南地区依旧是大楚帝国最为重要的粮食产区。
只不过随着工商业经济的发展,泛江南地区的粮食产量纵然每年都在提升,然而提升幅度并不大,很多农民家庭相对于种植赚钱不多的粮食,更加倾向于种植一些经济农作物,比如棉花,桑树等。
最近几年一些有志之士,甚至提出了一个很吓人的口号,那就是江南地区出现了‘棉桑吃人’的情况!
意思就是农民不种粮食种棉花和桑树。
同时大楚帝国的人口快速增长,泛江南地区的人口增长速度也非常快,乃是大楚帝国里人口最密集的一个地区。
所以目前的泛江南地区,虽然粮食产量还是最多,但实际上已经不是粮食输出地了,而是变成了粮食输入地。
每年都要从湖广地区、华北地区乃至东北地区大量输入粮食。
如今大楚帝国里,最主要的粮食输出地乃是湖广地区,包括楚北、楚南、汉天这两省一陪都,当代的湖广地区其实人口不多,但是粮食产量极大,加上大楚帝国持续三十年的重点开发,以至于出现了湖广熟天下足的美名。
其次是东北地区,主要是辽东以及新开发的黑水省这两省,这两个地方也属于地广人稀,而且还有富饶的东北黑土地,同时又采用大规模的机械化或马耕种植,因此人均粮食产量极大,已经成为了帝国的重要粮仓之一。
至于中原河南以及华北的山东、河北这三个省份,当地的粮食产量其实也不少,不过当地人口复苏的也很快,当地消耗也大,因此产量虽然也多,但输出的比较少。
一个地方能不能成为粮食输出地,供应其他重点区域,其实看的并不是总产量,而是人均产量以及人均消耗量。
总产量就算多,但是人均产量不咋地,人均消耗又大,会出现自己吃都不够,哪有多余的供应外地啊,比如后世华夏,粮食产量够夸张了吧,但是我们人也多啊,所以别说出口了,每年都还得进口大量粮食呢。
(实际上我们还是世界第三大粮食出口国,每年出口粮食不少,但是同时我们还是世界上最大的粮食进口国,每年进口约一点六亿吨,这个进口数额远远超过出口数额)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进口大量主粮以及辅粮,同时出口一定的粮食加工产品,你可以简单理解为进口的大部分粮食被我们消化了,但是还有一部分进口的粮食,并不是单纯的进口,而是属于粮食加工贸易,前脚进口,后脚加工成了卖出去。)
当然了,这说的是我们的特殊情况,现实里很多国家明明人均粮食产量不行,也不进口粮食,还大把出口粮食,比如印度!
他们粮食总产量比华夏少得多,人口又超越了华夏,人均粮食产量才两百多公斤,而国际人均粮食安全标准是四百公斤……
但是,重点来了,他们是世界上的第六大粮食出口国,有时候排名还能上到世界第五呢,更重要的是……世界前十粮食进口国里,你可找不到印度的名字……
人均两百多公斤,还大量出口……恐怕只有老天爷才知道印度人怎么活下来的!
后世的先不说,且说大楚帝国本身,因为本土大量人口的增长,而杂交水稻以及化肥工业,乃至农药方面的突破也不大,亩产不高。
这就导致了虽然本土粮食持续增加,但是人均粮食增长的速度并不快,人均粮食消耗一直在三百大几公斤的水平徘回。
这就迫使大楚帝国一方面加大本土地区,比如东北地区,湖广地区,中原地区以及华北地区,甚至蒙古地区的粮食开发。
另外一方面则是加大从海外地区获得粮食。
北美是一方面,而南洋则是另外一方面。
南洋地区的粮食总产量,现在虽然可能不咋地,未来开发完全了估计也远不如东北地区,但是那些地方可都是新地方啊,搞好了再养活几千万国民还是没什么问题的。
怎么说呢,这就等于天下又掉下来年产几千万吨粮食,是可以大大缓解帝国本土的粮食需求的。
这就是南洋半岛大开发的背景,不为别的,就是为了养活更多的国民,让国民们吃饱饭而已。
如此背景下,大楚帝国通过了南洋半岛大开发计划,并准备一系列的措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