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五十九章 东北开发(9K) (第1/2页)
只要你种地,那么官府都会给一块可以分期付款的土地,分期付款的每年费用,和农业税也差不多。
而这是属于租种土地的模式,所以佃户也不用缴纳什么农业税。
说白了,其实这个分期付款,就等于是把农业税变成了佃租而已,和自耕农也没啥区别。
不过分期付款购买官田,缴纳剩余款项之前不能转让而已。
整体上在辽东地区采取的土地政策,和其他地区一样,并没有纯粹意义上的免费分田,也没有说限制民众获得土地。
但是从本质上来说还是以免费分田为主,之所以搞什么分期付款,纯粹就是脱裤子放屁,因为这分期付款的钱和直接交农业税也没啥差别。
毕竟现在很多地方是人少地多,尤其是保守天灾人祸的北方数省以及辽东地区,昔日的大量人口已经消失在历史长河当中,帝国都愁着大量土地没人种呢,自然不会搞什么限制。
土地有人种了,才有农业税或官田佃租,才能够提高粮食供应量。
再多的粮食都是不嫌多的。
不过为了避免土地兼并,官方以租代购分田的模式是有限量的,同时在交完分期付款之前也不准许买卖。
私人土地倒是可以买卖,但是为了防止大规模地主的出现,大楚帝国的农业税已经正式施行了阶梯税率,土地越多,农业税率越高,土地多到一定程度后,土地的收入基本都得用来缴纳农业税。
这一条阶梯农业税政策,迫使了大量中大型地主开始通过分家来减少每户所拥有的土地总量,以达到不超过阶梯农业税限额的标准。
这种分家看似脱裤子放屁,但是却是有着另外一个很明显,并且官方乐于看见的效果,那就是大家变小家,进一步动摇甚至是灭除地方豪族,大家族的势力。
有点类似古代时期的推恩令,看似土地还是在地方藩王体系里流转,但是却是让大贵族逐步变成了小贵族,削减了地方贵族造反的能力。
所谓的豪族,靠的可不是什么血缘纽带,而是利益纽带,这些大家族一旦开始分家产,土地从集体所有变成了各个小家所有,那么自然也就没有了利益纽带,过上一些年,大家顶多就是个亲戚……
打压地方豪族,宗族势力只是阶梯农业税的附带效果,更主要的还是为了防止土地兼并,同时迫使大量的中大地主们放弃手中的土地,通过出售土地回笼资金,然后再把资金投入到工商业来。
可以说,阶梯农业税政策,是一条综合多方面,同时兼有防止土地兼并,打压地方宗族,安抚并拉拢无地/少地农民,刺激工商业发展的综合性国策。
而且这一条政策再加上早期几年大楚帝国通过各种手段,强迫大地主们放弃土地,再加上大楚帝国付出工商业发展,已经使得了这些地主们开始把目光从土地上转移到工商业来。
最近两年帝国上下以纺织业为代表的各类工商业快速发展,就是得益于大量的民间地主资本开始进入。
搞工商业嘛,甭管技术先不先进,但是首先得有资金啊。
而这年头除了官方外,有大批剩余资金的也就是这些士绅阶层了,通过引导他们把大量剩余资金投入工商业,以刺激整个帝国的工商业发展是帝国高层的既定计划,不会轻易变动的。
————
辽东这边,通过实施既有的土地政策,基本上可以做到人人有田。
这土地有了,人虽然少了点,但好歹也有百万人,这接下来就是要恢复正常的农业生产了。
大楚帝国总不能持续向辽东地区输送大量的粮食养活上百万人口不是……
人家军方都还指望着辽东本地出产的粮食,能帮忙解决一部分辽东驻军的粮食消耗呢,大量的粮草都要从南方运输过来,成本太大。
为了降低粮食运输成本,再加上帝国高层已经决定了明年开始就会逐步降低军费,因此辽东驻军也要开始自力更生一部分。
于是乎,把战线推进到了辽东长城后,将近二十万的楚军除了部分战备兵力外,其余兵力暂时放下了刀枪,拿起了锄头,开始轰轰烈烈的屯垦以及养殖行动。
意图就地解决一部分驻军所需的粮食以及肉食。
不管是民间恢复生产还是军方屯垦,都是为了解决辽东地区的粮食问题。
而除了粮食问题外,大楚帝国高层还通过了一定的措施来开发利用辽东地区的丰富自然资源。
辽东地区有什么自然资源?
有着丰富而且品质上佳的各类矿产资源,其中的核心矿产,也就是煤炭和铁矿相当多。
早期的工业是核心产业是什么?
钢铁!
矿务里的铁矿以及煤炭都是为了炼铁而服务的,而有了钢铁,才有各类机械包括国防产业,还有各种农具之类的。
这也是为什么近代国家里经常用钢铁产量还衡量一个国家工业实力的原因。
因为钢铁是基础中的基础产业!
而偌大的华夏地区,铁矿虽然不少,煤炭也多,但是优质煤炭和铁矿却是比较少,而能够低成本开采并提炼的优质铁矿和煤炭就更少了。
如果是两者还在同一个地方的就极其罕见了。
大楚帝国目前两个主要钢铁基地,也就是大冶工业区以及当涂工业区,这两个地方都是属于非常典型的铁矿区,其炼铁所需要的大量煤炭主要依赖周边的一些小煤矿以及江西萍乡的煤矿。
现在看起来似乎也可以用,但是对于大规模炼铁产业而言局限性非常大,尤其是没有火车的年代里。
很多地方的煤炭都是需要靠着马车从山里运输出来,然后再装上船只顺流而下。
比如江西萍乡的煤炭,从大山里挖出来后,要经过一百多公里的陆地运输抵达株洲后,才能够装船,通过湘江再进入长江,然后抵达大冶或当涂。
要在这一段路水路运输,都是顺流而下,运输量大,风险小,时间也比较快速,但即便如此,其运输成本也比较高昂。
而在炼铁里,煤炭的消耗量往往是铁矿的好几倍,两者的比例达到四比一甚至更高一些。
想要练出来一吨铁,大概需要一百多吨的煤炭和三四十吨的铁矿石。
因此,炼铁厂其实最好是建立在煤炭产地,如此可以有效的降低运输成本。
但是还是那句话,在缺乏蒸汽机的年代里,没有火车,就连内河运输也是受到极大的限制,满载货物的想要逆流而上可不容易……就连海运其实也说不上多便利。
所以,大楚帝国后续建立钢铁厂的时候,更多的还是考虑运输因素。
后续在天津建立的钢铁厂,就是因为边上有滦州煤矿,同时靠近海边方便运输,周边也有中小型的铁矿石。
之前还在广州设立了一家广州钢铁厂,但是发现小打小闹还成,想要做大做强却是搞不了……
之前佛山那边之所以能够成为明朝时期的炼铁重镇,是因为周边有一些小铁矿,这些小铁矿挖出来的铁矿石一般都是在当地使用木炭进行粗炼,然后再把粗铁运往佛山进行进一步的精加工……说是它是炼铁重镇,更不如说是一个粗铁加工中心!
而大楚帝国的钢铁产业,尤其是工业部主导建设的大型钢铁厂,那都是奔着大规模量产去的,以往佛山那种小作坊式的炼铁模式并不适合,成本太高……
但是广州周边也缺乏丰富的煤炭资源,所以也就搞不起来。
最近工业部矿务司在琼州岛发现了储量比较大的铁矿,也发现了小煤炭,所以已经打算直接在琼州岛上建设一座钢铁厂,来一个就地炼铁,再把练好的铁通过海运运往两广等地区。
为什么不继续在广州搞而是在在海南搞……这涉及到了运输成本问题。
这年头需要一百多吨的煤炭和数十吨的铁矿石,才能够练出来一吨铁。
而两者的运费可是一样的……不会因为是煤炭或铁矿石就便宜一些,是铁就贵一些的。
假设在广州建设一座年产一万吨铁的大型钢铁厂,那么就需要运输一百多万吨的煤炭或木炭过去,再加上几十万吨的铁矿石过去……不说成本,且说这运力的需求也是无法解决的。
当代大部分海船都是只有几百吨排水量……上千吨的那都是超大型的海船,造价极其昂贵,那都是满世界跑远洋,专门运输各类昂贵物资的,比如美洲的白银黄金,东方的瓷器丝绸茶叶等等。
而东亚沿海地区里的运输船只,一般几百吨都算是大的了,很多还是只有几十吨的小船呢。
哪怕是按照大型近海船只,每一艘满载五百吨货物来计算,要满足这个假设的广州炼铁厂的需求,每年就需要好几千艘/次的运力。
但是,如果你把钢铁厂直接建立琼州岛上,那么外运只需要二十艘/次。
这两者对比差距可大了去。
几千艘/次和几十艘/次,傻子都知道该怎么选择!
而且海运可比顺流而下的河运麻烦多了,风险也极大。
风帆时代的航海,风险还是极大的,哪怕是专业海军也经常出现事故,跑海的船只出海了回不来,那是很常见的事。
大海无情可不是开玩笑的。
因此这年头的海运,除了军事需求或政治需求这种根本不讲究成本,更不讲道理的特殊情况外,一般商业海运都是运输高附加值的东西的,极少会去运输大宗廉价物资的……
因为会把裤衩都赔光……
——
在没有蒸汽机,没有火车,没有蒸汽轮船的年代里,钢铁厂的选择是必须考虑到运输成本这个至关重要的因素。
而辽东呢,这地方有着一个其他地方都没有的优势,那就是既有铁矿也有煤矿,极为适合大楚帝国的这种大规模工业化炼铁。
嗯,哪怕是大楚帝国的这种水动力鼓风机吹练法,那也是机械化工业生产,和小作坊式的手工炼铁不是一个概念。
如果能在辽东建立一座大型的钢铁厂,可以就近获得大量的优质铁矿以及煤炭,如此能够让运输成本大幅度降低,钢铁的成本也相应大幅度降低。
练出来的钢铁或者相应的铁制品外运也方便,可以直接通过海运运输。
铁矿石和煤炭,这都是工业原料,量大而廉价,有时候其本身的价值都还没有运费高……
但是练出来的钢铁就是一种高附加值的产品了,哪怕是辽东当地没有什么市场,但是通过海运到中原地区里销售也是有利可图的。
所以,辽东巡抚衙门的季德华,在得知辽东,尤其是沉阳一带有着比较丰富的煤炭和铁矿资源后,最近几个月都是琢磨着如何进行开发利用,以捞取足够的政治资本。
只要能够在辽东搞好,那么回头左迁到金陵城当一任左侍郎也不是不行的,在左侍郎的位置上稍微熬几年,估计也就能够成为一部尚书,或者是成为权重部的左侍郎,进而顺理成章的进入御书房了。
值得一提的是,最近两年,大楚帝国的高层人员晋升规模有所变化,早几年都是和明王朝一样,地方巡抚的地位是弱于侍郎的。
因此那个时候大楚帝国的巡抚再往上升,就会进入京畿各部成为右侍郎,品级不变,还是从二品。
但是大楚帝国和明王朝不一样,明王朝只有六部,但是大楚帝国的文官系统的部级机构,却是有十几个之多。
怎么说呢,尚书的含金量有所下降,侍郎就更不用说了。
作为对比,巡抚作为封疆大吏的实际权势却是不小。虽然没有了军权,但实际上大楚帝国的巡抚作为名正言顺的一省主官,其实际权势还得到了提升。
因此承顺五年开始,罗志学就调整了高级官员的晋升规则,工作能力出色的巡抚直接一步到升迁为权重部门的左侍郎或普通部门的尚书,或同级别的右都御史等职务
同时选拨一一权重部门的右侍郎、普通部门的左侍郎外调到地方当巡抚。
这样一来,就是大幅度提高了巡抚的政治地位。
以往的时候,按照升迁顺序进行排序的话,是普通省巡抚最低,再过来是大省巡抚和普通部门的右侍郎,再过来则是权重部门的右侍郎、普通部门的左侍郎,再到权重部门的左侍郎。
看似品级一样,但实际上中间差了好多层!
现在,则是把巡抚的位置,越过了普通、权重右侍郎以及普通部门的左侍郎,直接抬高了三级,仅次于权重部门的左侍郎之下。
由此可见罗志学对地方的重视。
而且他觉得,一个只在京城里兜兜转转,天天勾心斗角成长起来的部堂高官是没啥用的,得经历了京畿,又经历过地方,并主政过一方的高级官员才能够充当重任。
以往是没这个条件,现在嘛,他打算逐步实行这种新式的官员升迁制度。
而各省巡抚,就是最好的御书房大臣的后备人选!
季德华自然也是瞄着进入御书房去的,要不然他也不屁颠屁颠的从繁华京城跑到鸟不拉屎,还冬天特别漫长,撒泼尿都能冻坏鸟的辽东来当巡抚啊!
要知道在金陵城的时候,他就已经是工业部的右侍郎了,不敢说权势滔天,但是在偌大的金陵城里也算一号人物,政治地位在各部左侍郎之下,超越其他各部右侍郎。
同时搞工业出身的他在帝国高层里人脉很广,实际能力也很强,最近也是被不少人视为有机会进入御书房的高级官员之一。
但是吧……因为他是工业部出身,最早进入仕途的时候并不是什么走科举路,而是在襄阳兵工厂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