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零点看书 > 老子就是要当皇帝 > 第三百零一章 明军的反击

第三百零一章 明军的反击

第三百零一章 明军的反击 (第1/2页)
  
  长沙,这座杨嗣昌亲自坐镇,汇集了三万大军的城池!
  
  它的结局在新标军左军全军覆灭之后就已经注定了,这一点罗志学知道,杨嗣昌知道,就连对面的城内的很多消息灵通的士绅大户们也知道。
  
  所以在楚军侦骑出现在长沙城外的时候,城内的守军开始动摇了,部分士兵甚至将领们都开始偷偷摸摸的逃亡。
  
  至于城内的士绅大户们,其实早在楚军之前就已经开始有逃亡的人了,毕竟楚贼和普通流贼们不一样。
  
  面对普通流贼,大型坚固的城池是安全的保障,待在乡下反而更加危险。
  
  但是面对楚贼,这是又反了过来,待在城池里反而更加危险,随时面临着战争的波及,毕竟枪炮可是不长眼的。
  
  如果是待在乡下村庄的话,等楚贼打过来的时候,只要老老实实的别抗税,那么基本不用太过担心安全问题。
  
  因此长沙城内的众多士绅大户们,有心思有条件的人早就已经开始安排家人撤出长沙这个注定会成为战场的城池了。
  
  等到楚贼侦骑也抵达长沙城外一带的时候,又有一批想要逃跑,但之前还有所纠结的士绅大户们也跑了。
  
  面对城内士绅大户们的逃亡,城内主持战事的杨嗣昌一开始还很生气,并下令关闭城门,禁制士绅大户们逃亡,号召城内士绅大户以及市井小民们,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一起守城,共度难关。
  
  但是然并卵,这些想要逃亡的士绅大户们又不是普通人,不少人都是家族里有人在朝为官,人脉关系广的很。
  
  而这些逃亡的人里,其实不少还是城内中高级官员的家眷们。
  
  不少官员虽然不想逃,或者是没办法逃,但是并不妨碍他们把家眷送出长沙去躲避战争啊。
  
  杨嗣昌看似位高权重,但是也很难和大批士绅大户们甚至一群下属闹翻。
  
  那些士绅们以及下属也没有傻乎乎的直接公开反对,而是采取了暗地里潜逃的方式。
  
  最后,杨嗣昌对此也只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
  
  楚贼重兵压境之下,城内军心民心全无,杨嗣昌徒之奈何!
  
  毕竟谁都知道,仅仅凭借三万东拼西凑,可战之兵不过五千的城内守军,是挡不住城外拥有数百门火炮的四五万楚军的。
  
  ——
  
  罗志学率领楚军在抵达长沙城后,没有着急着进攻,而是稳扎稳打的先扎营,修筑防御工事,防止明军出城突袭或夜袭等小手段。
  
  后续几天则是开始就地打造各种攻城器械,主要是各种攀爬城墙用的长梯、推进过程里防备明军枪炮箭支的盾车为主。
  
  至于其他的攻城器械,尤其是大型攻城器械,手握数百门大炮的楚军表示用不着。
  
  楚军攻城,一向来都不需要什么大型的攻城器械,直接把大炮拉上去,比什么攻城器械都管用。
  
  火炮加上爆破,再加上密集的火枪火力支援,重甲步兵突袭,这已经是楚军攻城的老套路了。
  
  作为绝大部分时候都是守城一方的明军也是针锋相对,构筑更多的防炮工事,并且把防线从城墙上向外延伸,构筑壕沟,突出部堡垒。
  
  以求抵消楚军里的大量野战炮以及臼炮。
  
  这种双方针锋相对的攻防作战,在武昌战役里有了初步的苗头,在临湘战役里已经比较成熟了,而等到了现在的长沙更是发展到了一个巅峰。
  
  杨嗣昌主持下的长沙,有着相当完善的城头防炮工事以及城外的壕沟、堡垒工事。
  
  同时对比临湘守军,长沙守军还有一个优势那就是,城内有着三千新标军右军。
  
  尽管这个右军只是杨嗣昌用来掩盖楚军探子耳目的备份计划,但是依旧是按照楚军主力部队的编制和装备进行编练的。
  
  只不过兵员素质和装备水平不如左军罢了。
  
  这个右军里拥有新式火枪约千杆,两斤半野战炮六门,五斤野战炮两门。
  
  这千杆火枪和七门火炮,就是长沙守军里最先进,也是最重要的守城装备了。
  
  除了这些先进枪炮外,城内的其他明军还装备有大约两千杆的鸟铳,其他乱七八糟的火门枪数千。
  
  攻戎炮,虎蹲炮等百斤以下的小炮三百多门,百斤以上的将军炮,佛郎机炮等各种火炮约二十门。
  
  整个守军里,配属各类铁甲约四千具,有弓三千副。
  
  为了凑集这些武器装备,杨嗣昌搜刮了几乎整个楚南,甚至从邻近的四川,江西,贵州,广西,广东等地都调集了一部分。
  
  比如偏沅巡抚派遣的援军里,其实不少都是属于贵州,四川等地方的卫所兵。
  
  然而就这样,依旧不足以抵抗楚贼!
  
  楚贼在抵达长沙后的第四天,做好了攻城前的准备后,终于是针对明军在城外构筑的城外阵地,战术节点发动了进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御鬼者传奇 逆剑狂神 万道剑尊 美女总裁的最强高手 医妃惊世 文明之万界领主 不灭武尊 网游之剑刃舞者 生生不灭 重生南非当警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