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零点看书 > 蜀臣 > 第202章、大患也

第202章、大患也

第202章、大患也 (第1/2页)
  
  动用近十万将士的军争,光是绸缪就需要不少时间。
  
  如各郡县的驻军调防、各部兵马的聚集、粮秣辎重的转运,还有鼓舞士卒们的勇气等等,非一日之功。
  
  亦然不可能瞒得过魏国。
  
  抑或者说,历经了第一次陇右大战的措手不及后,魏国就再也没有对大汉的动静掉以轻心过。
  
  当丞相诸葛亮与郑璞定论了军计后,让各部兵马开始备战之时,镇守在关中长安的魏国大司马曹真,也开始了督厉各部备战。
  
  戎马数十年的他,也将目光投来了安定郡。
  
  军中细作以及驻守在凉州的杨阜、郭淮以及魏平等陆续传来的消息,都断定了汉军兵出之地乃是安定郡。
  
  逆蜀诸葛亮亲自领军去陇右了。
  
  且逆蜀排得上号的军中宿将,除了吴懿部归去汉中郡驻守外,皆转去阿阳城一带聚集。
  
  这也是一种必然。
  
  因为有连绵的秦岭山脉在,逆蜀无法直接进攻关中。
  
  就如昔日他领军走秦岭谷道直接攻汉中郡一样,粮秣辎重转运等后勤压力太大,无法持久作战。而且,不算宽敞的秦岭谷道,也无法让兵力悉数展开,不是利好于进攻方的战场。
  
  再者,他这两年依着秦岭山脉北麓修筑了不少戍围。
  
  逆蜀如果从汉中进军,就必须先将这些戍围一个个攻拔后,方可围困城池。
  
  所耗费时间,就足以让逆蜀苦于粮秣转运而退兵了。
  
  兵贵胜,不贵久。
  
  逆蜀有更好的选择下,绝不会未战便让自己陷入不利的条件中。
  
  而若是兵出安定郡,不管是伺机进军凉州,还是南下来右扶风,逆蜀便拥有了回旋的空间。
  
  对此,曹真勒令凉州各部继续坚守,不可擅动避免中了逆蜀的“调虎离山”之计外,还将大部分兵力都遣去了安定郡。
  
  自身也转来了陈仓城驻扎,以逸待劳等逆蜀丞相诸葛亮的动静。
  
  有了数年时间的整合,以及拜冀州黎庶大举迁徙来关中三辅,如今的他,战时已然可征伐近十万大军。
  
  事实上,若是逆蜀无有动静,他也有打算在今岁末抑或者是明岁初,便上表雒阳请命伐蜀。
  
  这里面不仅是兵甲充足,无需在被动守抵御的缘由。
  
  还有岁月不饶人。
  
  他年事已高,且这两年小病频发。
  
  若不早些进攻,他担心自己的有生之年,再没有机会将陇右夺回来而抱憾而终。
  
  至于为何要等到年岁才请命征伐,乃是不想让魏国陷入两线作战,甚至是三线作战!
  
  两线作战,自然便是逆吴与逆蜀有盟约,难保没有共盟出兵的意图。
  
  三线作战的缘由,乃是辽东公孙渊。
  
  去岁的时候,天子曹叡得知公孙渊叛魏与逆吴勾连后,便让大将军司马懿暗中调遣兵马往幽州右北平聚集。
  
  打算先发制人,将割据多年的辽东公孙家彻底拔除。
  
  顺势威慑魏国北疆的鲜卑及乌丸部落。
  
  但当司马懿暗中赶赴右北平后,事情便出现了转机。
  
  今岁春三月时,逆吴孙权不顾群臣的谏阻,以太常张弥、执金吾许晏、将军贺达、中使秦旦等领兵万人,送金宝珍货、九锡备物,从海道入辽东,封公孙渊为燕王。
  
  但吴军到了辽东后,公孙渊便背盟,吞并了士卒及资财,且斩杀了张弥等人,送首级前来雒阳以表忠贞。
  
  对此,是否还要继续攻伐辽东,雒阳衮衮诸公都有了不同的意见。
  
  觉得不可再伐的人,觉得辽东地处偏远,兵出难以建功;且就算攻灭了公孙渊之后,也得继续以“羁縻政策”擢拔当地豪族来治理。
  
  兴师动众、劳民伤财,却没有多少利益,还不如继续留着公孙家镇边。
  
  反正他斩杀了逆吴的大臣,也难以与魏国为敌了。
  
  而坚持继续征伐大臣,则是觉得公孙渊既然叛一次,就能再叛第二次。
  
  彼狼子野心,已彰显无遗。
  
  如今不除,以后待魏国被逆蜀与逆吴犯境时,孰知他会不会再度背叛?
  
  而且,有道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四万步骑都在幽州右北平聚集了,怎能朝令夕改呢?
  
  两种截然相反的言论,让天子曹叡也难以抉择,亦然暗中遣使来关中问计于曹真:罢兵乎?不改初谋乎?
  
  那时,曹真的回复很简单。
  
  让天子曹叡坐等司马懿的军报即可。
  
  毕竟,司马懿才是这场战事的提倡者与决策者。
  
  而且他已经到了右北平,也会因地制宜考虑进军或罢兵的各种得失。
  
  这种得失,在关中的曹真无法得悉。
  
  但,实际上,曹真心中早就有了答案。
  
  司马懿不可能上书罢兵!
  
  不仅是他此生督领的战事,对不上大将军这个职位;还有如今正是进攻辽东的良机。
  
  试想,公孙渊遣使送逆吴大臣首级来表忠心,若是雒阳朝廷给他加封官职、赏赐财物等安抚后,他还会对魏国有戒心吗?
  
  守备能不松懈吗?
  
  司马懿趁此机会,领军倍道而进,他还有足够的时间召集兵马备战吗?
  
  若是如此天赐良机,司马懿都熟视无睹,那么他也不配成为先帝的顾命大臣、爬上大将军的职位了。
  
  再者,不管在魏国眼里,辽东偏远的地理位置是不是鸡肋,灭了公孙家的好处都是利大于弊的事。
  
  比如,北疆的鲜卑与乌丸部落,至少会慑于魏国的兵锋,安分一段时间。
  
  辽东新上位的豪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也对魏国也会言听计从。
  
  事实上,在战略层次上,司马懿与曹真所见略同。
  
  在他的上书里,是直接讨要天子曹叡对公孙渊的封赏,为他遮掩攻伐的意图。
  
  还强调了一句:如今被聚集在右北平的将士,因为幽州苦寒已经隐隐有所怨言了,若是雒阳的决策朝令夕改,让他们直接罢兵归来,恐怕会引发不好的事情来。
  
  而且,四万大军聚集,不可能瞒过所有人。
  
  公孙渊终究有一日也会知道此事。
  
  届时,辽东必然再叛!
  
  日后再征伐,面对有了防备的公孙渊,可不是四万大军能讨平的。
  
  这样的理由,让曹叡终于有了决断:“卿所言,乃良策也,朕无不允之。彼公孙贼子,恣睢反复,不臣我魏国久矣,望卿此战为朕灭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御鬼者传奇 逆剑狂神 万道剑尊 美女总裁的最强高手 医妃惊世 文明之万界领主 不灭武尊 网游之剑刃舞者 生生不灭 重生南非当警察